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必修说课稿

   日期:2020-02-22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653    评论:0    
核心提示:  老师们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筹备,才能把常识更好的传授给大家。下面是学习啦我们精心挑选的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

  老师们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筹备,才能把常识更好的传授给大家。下面是学习啦我们精心挑选的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说课稿的资料,供老师们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说课稿

  一、说教程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国内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窍门。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哀悼: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征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大家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依据新课标所提倡的常识与能力、流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需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的: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知道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起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办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升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窍门,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征,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窍门。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家平时在教学中第一应分析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况。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常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学会系统的诗词鉴赏办法。怎么样让学生在短期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要紧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考虑、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使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升的教学办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步伐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环境。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大家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剖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准则》需要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剖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剖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革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升。在对课文的剖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办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首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窍门。

  先剖析首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大量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筹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什么样的?

  2、这一段依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哪些功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办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身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看法相契合。所以大家可以通过领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首次感悟问题:你从那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什么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题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啥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剖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怎么样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身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学生总结本诗的写作特征,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总结: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音乐描写出色。是国内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程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身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